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致使线下课堂教学停摆,由此引爆线上教育需求,各种线上教学形式纷纷涌现。伴随着在线教学规模化、常态化量变引发的质变,互联网与学校美育进一步深度融合,正在加速颠覆传统学校美育教学模式,并深刻改变着当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足鼎立”的美育生态建构及其内在运行方式,使学校美育教学从“美育”向“大美育”的范畴拓宽。
美育和生活密不可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有利于加快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与此同时,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打破了学校、社会、家庭的界限,构建了开放的美育育人空间。伴随线上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基于移动终端平台跨越时空限制的组织学习形态,越发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动美育和网络空间、现实生活空间的进一步重合与渗透。
实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有利于加快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与此同时,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打破了学校、社会、家庭的界限,构建了开放的美育育人空间。伴随线上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基于移动终端平台跨越时空限制的组织学习形态,越发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培养审美能力需用好互联网这个加速器
光明图片
然而,“互联网+美育”并非是简单的教学手段和资源的丰富,而是学校美育教学形态的未来式裂变,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的全面革新。探索新时代的“互联网+美育”教学变革,不仅要求我们将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生动的在线教学实践转化为学校美育教学改革的抓手,还须着眼于搭建美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技术、评价等一系列底层架构,将“互联网+美育”的现有模式向“互联网+大美育”过渡。
如何用互联网培育审美能力
“大美育”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与未来复合性、多元化以及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校美育体系,这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育人合力。
其一,审美教育不等于技能培训。长期以来,艺术美作为“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学校美育课程和活动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继而导致,学校美育工作容易出现过于注重技能训练的现象。近年来学校美育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共创的美育生态,在这一生态体系之下,“大美育”更切实凸显出美育的育人功能。
其二,审美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学校美育课程基础,融入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同时,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局面,进而催生出海量的具有民族、地域和校本特色美育课程。不仅如此,学校美育实施进一步打破“教”的屏障,形成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
其三,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形成具有相互衔接、递进的美育课程体系。最后大“大美育”与互联网结合,以分类递进的海量美育资源为基础、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手段为支撑,360度无死角地延伸覆盖至学校、家庭、社会,使未来的学校美育告别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个体的身心发展条件和个性化需求为基础运行的学校“大美育”模式。当下,基于“全时、全域、全场景”的未来式“互联网+大美育”教学形态裂变已具雏形。新时代,探索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大美育教学路径,已成为美育学科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互联网背景下,美育需要卓越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美育教师。“互联网+大美育”是从技术到思想的完全重构,要真正实现学校美育教学内容标准、方式方法及管理评价手段的全面革新,必须倚赖于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拥有多样化复合型知识的高质量师资人才。因此,必须改革师范教育培养机制,注重跨学科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同时,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必须顺应发展大势,鼓励高校教师们研发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新课程,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准教师”们打造成高美育专业水平与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兼备的新时代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