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习近平提四点要求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万鹏、吴兆飞)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关于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不同场合发表过重要讲话,如何理解这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对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有何重要意义?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进行解读。

提出四点要求: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为研究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四点要求,“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点工作要求?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钟君认为,这四点要求为考古工作以及与考古工作有密切关联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他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要充分调动跨学科的知识技术来读懂遍布中华大地的“无字地书”,做好阐释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讲清中华文明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意义。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讲好文物的本体故事、关联故事、总结故事、学术故事和世界故事,这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取得传播实效。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就是要将生涩的考古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表示,一方面,中国的考古工作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不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精诚合作,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是历史研究的必然要求,对于巩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学术层面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在人才培育方面则要大力培养和壮大学科队伍。这既是增强历史研究话语权的重要方法,也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必然路径。

“包括考古在内的历史研究无不都是为当下的发展服务,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其实也是对当前历史文化工作者的期待。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历史文化工作者更应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传承文化基因: 认识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把脉历史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存在着何种关联?以传承文化基因为己任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应如何发挥自身价值?

“民族的凝聚力首先是文化凝聚力,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韩毓海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一个民族知道自己的来路很重要,考古学恰恰解决了我们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疑问,经过层层“抽丝剥茧”,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提供了充分证明。正是出于对文化的认同,才进一步塑造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进而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做好考古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钟君谈到,考古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就要求相关从业者不仅要研究考古工作的具体内容,更要去研究考古工作的地位、意义,以及时代赋予的使命。全社会应该充分认识考古学的综合价值,让考古学不再是“冷门”,而是汲取文化自信的“热土”。让百年考古学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努力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从而更好地讲述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为中华大地注入更为强大的自信心。